教务处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建设 > 培养体系 > 正文

关于制订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量:   来源:教务处     更多

为持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先进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知识牢,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决定开展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抓实“五育”并举,持续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办学特色,围绕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大学的发展目标,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作用,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产出导向,持续优化

持续贯彻OBE教育理念,将学校四年以来探索及实践OBE理念的成果落实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认真研究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社会需求落实到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落实到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环节。

(三)拓展广度,融合建设

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立足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武汉“965”产业集群,主动适应新科技、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遵循以一流标准建设优势专业、以国家(区域)战略导向培育新兴专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专业、以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注重专业建设跨学科融合新特点,体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等新要素,凝练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核心,拓展专业广度,开设跨学科课程,打造行业特色课程,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四)“第二课堂”,多元培养

构建多元培养模式,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及实践育人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课外实践育人机制。

(五)强化实践,注重内涵

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紧跟行业发展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注重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对实践教学进行内涵式建设。

(六)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强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深化信息化、混合式等教学改革,加强过程性评价,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依据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与“四新”改革思路进行准确对接,把物理式的“加号”变成化学式的融合进行专业建设。

三、整体设计

(一)培养方案框架

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学制与学位、学时与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及创新创业课程、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环节关联矩阵、教学计划进度表、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等。

1.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响应“四新”改革要求,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能够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总体描述。校企合作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须有明确的合作企业的培养特点,专升本专业和对应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最新要求。

2.毕业要求

各专业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明确的毕业要求,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细化,毕业要求和指标点应层层递进,具有一定深度和宽度,要用好动词体现学生能力的程度差异。毕业要求应具有可衡量性,可教、可学、可评价,要清晰表达能力要素,要有内在逻辑,并能引导课程设计,从而达到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

工科类专业在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合理搭建毕业要求框架的基础上,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 版)》(见附件1)相关要求对框架进行优化,科学描述毕业要求一级指标。其他专业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标准》(HEEC),围绕知识、能力、素质3个一级指标科学描述毕业要求。

3.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环节关联矩阵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优化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环节关联矩阵,相关教学环节应合理覆盖并支撑毕业要求,切实提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吻合度。一般一个二级指标点有3-5个教学环节支撑,1门课程(教学环节)支撑2个及以上二级毕业要求指标点。思政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原则上均应进入关联矩阵。思政类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可参考附件2。工程训练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可参考附件3。 

4.教学计划进度表

教学计划进度表包含信息为: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设置学期。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

1.课程体系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结合,结构为: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含社会实践)、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等六部分组成。各专业根据认证标准,参考《国家标准》,合理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

2.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之中,各专业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设置不低于3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按意识启迪、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三类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建设,学分控制在3-10之间。

3.合理控制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各专业实践环节(含上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外实践与创新等)学分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理工类原则上控制在25-35%之间;人文社科类原则上控制在20-30%之间;艺术类原则上控制在40-45%之间。

(三)教学安排与要求

1.学时与学分

(1)总学分:普通本科专业总学分工科专业原则上控制在165学分以内,非工科专业原则上控制在160学分以内,专升本专业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75学分以内,各专业对专业总学分、课程设置、课程学时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调整。其中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非艺术类专业至少选修美育教育2学分、信息检索类1学分、计算机基础1学分)、劳动教育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5学分、就业创业1.5学分。

(2)单位学分:理论课程、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等原则上16学时/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1周/1学分,毕业论文(设计)2周/1学分;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劳动教育32学时/1学分。

2.教学安排

各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分布、开出形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先修后续关系符合专业教学规律;各学期计划周学时一般控制在18-26之间,最高原则上不得突破28学时/周。课程安排应前紧后松,原则上第6学期(含)以前应结束所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第7学期期中前(第10周)基本结束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3. 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类课程及开课单位见附件4。

四、其他说明

(一)课程相关信息说明

课程性质分必修、专业选修、公共选修三类,每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经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专业核心课程应在“教学计划进度表”中课程名称后斜上方加“*”表示,如××××*。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每门课程要明确其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试的课程,应在该课程的“设置学期”后斜上方加“▲”表示,如2▲。

(二)专业选修课程

各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方向,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国家标准》对选修课的要求设置选修课;《国家标准》中对选修课无明确要求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可在15%左右,专升本专业的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可在10%左右(均含通识教育选修8学分)。

(三)课程代码

各专业新开设课程代码按照《武昌首义学院课程数据编写规范》编码。

五、工作进程安排

1.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2月17日,教学单位明确任务要求和工作分工,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论证工作,将人才培养方案电子档汇总后报送教务处教研科进行形式审核,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见附件5。

2.教务处根据各单位提交人才培养方案的情况及时组织审核,并将修改意见反馈至相关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务处的反馈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将电子档定稿及有签字盖章的纸质档定稿于2月28日前交教务处教研科。

3.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各专业负责人在教学管理平台完成方案的系统录入工作,按照相关要求修订课程大纲,按照培养方案中学时、学分及课程大纲落实课堂教学。课程大纲相关修订工作后续另行通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教学单位应高度重视,成立由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的组织管理专班,负责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结合前期对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调研工作,组织专业负责人、本部门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调研人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论证、审核。论证必须有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参加,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  

本人才培养方案自2022级本科生开始执行。


附件: 1.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 版)

          2.思政类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3.工程训练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4.公共类课程及开课单位

          5.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武昌首义学院

2022年12月30日

原文下载:院教〔2022〕66号(关于制订202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